⒈ 犯罪的實(shí)際情況;所舉犯罪的情狀。
例查明罪狀。
英facts about a crime; charge in a indictment;
⒈ 犯罪的事實(shí)。
引《孔叢子·問(wèn)軍禮》:“先期三日,有司明以敵人罪狀,告之史。”
《后漢書(shū)·陳龜傳》:“﹝ 梁冀 ﹞暴虐日甚, 龜 上疏言其罪狀,請(qǐng)誅之。”
唐 柳宗元 《寄許京兆孟容書(shū)》:“宗元 於眾黨人中,罪狀最甚。”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(xiàn)狀》第七三回:“同鄉(xiāng)京官在會(huì)館議他的罪狀。”
⒉ 宣布他人罪行。
引《晉書(shū)·桓玄傳》:“玄 大悅,乃留其兄 偉 守 江陵,抗表率眾,下至 尋陽(yáng),移檄京邑,罪狀 元顯。”
《宋史·奸臣傳三·秦檜》:“河南 諸郡相繼陷沒(méi),帝始大怪,下詔罪狀 兀朮。”
《三國(guó)演義》第三二回:“汝前為 本初 作檄,但罪狀孤可也;何乃辱及祖、父耶?”
⒈ 犯罪的事實(shí)。
引《晉書(shū)·卷六七·溫嶠傳》:「嶠于是列上尚書(shū),陳峻罪狀。」
《大宋宣和遺事·利集》:「與汝罪狀一同,在此公事未了。」